县级供电企业继电保护管理体制设计(一)

【摘 要】在农网改造后,县级供电企业不完善的继电保护组织结构诱发了电网继电保护“三误”事故不断发生。农网改造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县级电网不断完善,主网架结构逐步形成以35KV线路构成的三角形环网供电,县级供电企业继电保护工作量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本文提出继电保护管理团队的新理论,利用新体制建立继电保护人力资本管理和继电保护知识管理体制,全面系统的研究了继电保护团队中知识管理体制的内容。为县级供电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继电保护管理体制思路。
  【关键词】县级供电企业 继电保护 管理体制
  
  一、引言
  
  继电保护包括继电保护技术和继电保护装置,继电保护技术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主要由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继电保护原理及实现、继电保护配置设计、继电保护运行及维护等技术构成。继电保护装置就是能反应电力系统中电气元件发生故障或不正常运行状态,并动作于断路器跳闸或发出信号的一种自动装置。
  
  二、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要求
  
  (一)选择性
  当供电系统中发生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应能有选择性地将故障部分切除。也就是它应该首先断开距离故障点最近的断路器,以保证系统中其它非故障部分能继续正常运行。系统中的继电保护装置能满足上述要求的,就称为有选择性;否则就称为没有选择性。
  (二)灵敏性
  灵敏性是指继电保护装置对故障和异常工作状况的反映能力。在保护装置的保护范围内,不管短路点的位置如何、不论短路的性质怎样,保护装置均不应产生拒绝动作;但在保护区外发生故障时,又不应该产生错误动作。保护装置灵敏与否,一般用灵敏系数来衡量。
  (三)可靠性
  保护装置应能正确的动作,并随时处于准备状态。如不能满足可靠性的要求,保护装置反而成为了扩大事故或直接造成故障的根源。为确保保护装置动作的可靠性,则要求保护装置的设计原理、整定计算、安装调试要正确无误;同时要求组成保护装置的各元件的质量要可靠、运行维护要得当、系统应尽可能的简化有效,以提高保护的可靠性。
  
  三、继电保护管理体制设计原则
  
  最有效的管理才是好的管理。因此针对目前县级供电企业人才短缺,继电保护技术力量分散问题,县级供电企业应突破目前已经规定的岗位设置,采取集中力量,团队作业的方法,组建高效的管理队伍。因此对继电保护管理体制工作内容分配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工作职责细化原则,电力企业应首先根据部门职责进行以下划分
  1.继电保护管理人员招聘和选拔职能由人事管理部门负责。
  2.继电保护施工管理、继电保护定值管理和继电保护监督管理必须打破现有规定的分离制度,建立一个新的核心部门全面、专业负责上述三项继电保护工作,该组织可以称为继电保护班或继电保护科。
  3.现有的变电运行部门和生产技术部门参与继电保护监督管理,但不能是核心部门。
  4.变电运行人员的继电保护工作培训职能由职工教育部负责,继电保护班协助。继电保护班人员的工作培训由公司委托专业学校或厂家负责。
  (二)工作内容细化分工原则,继电保护工作面广,一般涉及10个以上变电站、3种以上厂家设备类型,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工作内容必须细化到人。
  (三)管理等级明确原则,继电保护管理总负责是分管生产经理或总工程师,继电保护班归属变电工区或检修部门,继电保护班下面分别设立施工组、变电运行培训管理组和定值计算管理组,各组组长直接受继电保护班长管理,具体工作中可以及时采取矩阵制交叉安排,另设立继电保护监督工程师为副班长一职,全面负责继电保护监督工作,主管继电保护定值管理组和继电保护培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