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实录(一)

师:在不同作家的笔下,秋以不同的姿态向我们展示了她或秀美、或丰润、或幽远、或浪漫的风韵。如在王勃的哎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得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王实甫《西厢记》中也有“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那么,在现代著名散文家郁达夫的笔下,秋又具有怎样的一种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故都的秋》,一同领略他笔下故都北平的秋味(板书:故都的秋)。
师:我先来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以便于我们对文章基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郁达夫(Ls9s一1945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17岁时到日本留学直至1922年,期间遭受种种歧视、冷遇以至屈辱,激发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热情;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师:我们知道,“故都”就是“北平”,也最能代表“北国”的特点,那么,这里的“故都”可否就改为“北平”或“北国”,叫“北平的秋”或“北国的秋”呢?为什么?
生:不可以,感觉就是“故都的秋”好。
生:不可以,因为“故都”给人一种亲切、深沉的感觉,而其他词语则没有。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准确。虽然从含义上讲,三个词在这里可以通用,但唯独念起“故都”,才有亲切、深沉、沧桑和悲凉的味道,才令人有千秋家国之思、历史厚重之感与时事变迁之叹,而这和全文感伤的基调又是吻合的,其余两词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师:我们知道,秋寄托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满腔欢喜,一腔离愁,有人重在写秋声,有人重在写秋色,有人重在写秋形,而郁达夫是侧重哪个角度来写秋的呢?
生:是从“秋味”这个角度。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第一段,“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下这故都的秋味。”
师:作者不远千里没有别的理由,只想饱尝一下故都的“秋味”,可以看出这“秋味”对作者有多么重要。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特别喜欢故都的秋味,也就是说故都的秋味有什么特点呢(板书:秋味)?
生:“清,净,悲凉”(板书:清,净,悲凉)。
师:回答很准确,“清,净,悲凉”这也是本文的感情基调。那么作者是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写来品味这秋的呢?用2分钟时间快速地浏览一遍全文。
生:写了牵牛花、槐蕊、秋雨、秋蝉、秋枣这些景物。
师:但我有了个疑问,文中是这样写的“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合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拓寺的钟声”。作者既然这么怀念这些优美的景色,再来到这里后,为什么不着力去写,而是写起了比较常见的牵牛花、槐蕊、秋雨、秋蝉、秋枣呢?
生:陶然亭、钓鱼台我们不一定都去过,所以有些感受我们不能体会出来,而这些小的事物我们却能感受到,就更能引发内心的共鸣。
师:对,作者是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用一些小的事物,大家都感受到的事物来写,这样我们都能亲身体会到,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