𢱦

𢱦
拼音 [tī] 注音ㄊ一
总笔画13画
简体部首扌部 部外笔画10画
总笔画 13画
繁体部首手部
五笔RJQJ 仓颉QAHN
郑码DKOK
结构左右
统一码22C66
笔顺一丨一丨フ一一ノフノノ丨丨
基本解释

统一码

?字UNICODE编码U+22C66,10进制: 142438,UTF-32: 00022C66,UTF-8: F0 A2 B1 A6。

?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充B区(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B)。

异体字

详细解析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

?【卯集中】【手部】 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集韻》他歷切,音惕。挑也。同擿。

?也。《詩·大雅·攘之剔之註》又作?,同。《疏》剔翦之也。

说文解字

擿【卷十二】【手部】

搔也。从手適聲。一曰投也。直隻切

说文解字注

(擿)搔也。此義音剔。詩。象之揥也。傳曰。揥所以摘髮也。釋文云。揥勑帝反。摘他狄反。本又作擿。非也。擿音直戟反。按以許說繩之、則作擿爲是。擿正音他狄反也。以象骨搔首。因以爲飾。名之曰揥。故云所以擿髮。卽後人玉導、玉搔頭之類也。廣韵十二霽曰。揥者、揥枝整髮釵。許書無揥。从手。適聲。讀如剔。十六部。一曰投也。與上文投者擿也爲轉注。此義音直隻切。今字作擲。凡古書用投擲字皆作擿。許書無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