稊
拼音 [tí] 注音ㄊ一ˊ
总笔画12画
简体部首禾部 部外笔画7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TUXT 仓颉HDCNH
郑码MFUY 四角28927
结构左右 电码4456
统一码7A0A
笔顺ノ一丨ノ丶丶ノフ一フ丨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tí(ㄊ一ˊ)

⒈  稗子一类的草,子实像糜子:“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⒉  杨柳新长出的嫩芽:“枯杨生稊。”

统一码

稊字UNICODE编码U+7A0A,10进制: 31242,UTF-32: 00007A0A,UTF-8: E7 A8 8A。

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异体字

??

详细解析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稊

稊【午集下】【禾部】 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杜奚切《集韻》《韻會》田黎切《正韻》杜兮切,?音題。《說文》本作蕛。蕛苵也。从艸,稊聲。《郭璞曰》似?,布地生穢草也。今文作稊。《爾雅翼》稊有米而細。《莊子·秋水篇》稊米之在太倉。《註》稊米,小米。李云:草也,似?

通作荑。《易·大過》枯楊生稊。《王弼註》楊之秀也。《鄭註》作荑,木更生也。

说文解字

蕛【卷一】【艸部】

蕛苵也。从艸稊聲。大兮切

说文解字注

(蕛)蕛苵也。見釋艸。郭云。蕛似稗。布地生。邵氏晉涵云。孟子之荑稗、莊子之?稗皆是也。从艸。梯聲。按今本篆作蕛。稊聲。從禾。考禾部無稊字。則稊聲乃梯聲之誤。蕛乃?之誤。大兮切。十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