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自主化引领印刷机械等装备制造产业

以重大专项为依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装备制造行业下一个5年的重点任务。建立数字化装备开发的技术平台、突破装备数字化共性关键技术、提升装备技术水平同样将成为下一步装备制造业调结构的主力举措。

  百多年前,中国人第一次明白,强大的国家需要强大的工业支撑。当世界的步伐迈入以机器生产为核心的近代工业革命时期,这一富国强兵的根本就将国人的注意力牢牢地锁定在有工业母机之称的装备制造业上。百余年过去后,中国已然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制造大国,贴上中国制造标签的装备遍布世界各地。

  然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当人们对装备制造业作为高技术载体及生产力转化桥梁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新兴的信息技术、核技术、空间技术等无一不需要通过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创造出来的时候,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身变得迫在眉睫。因此,研究报告指出,大力强化自主创新,推进智能制造、精确制造、极端制造、绿色制造四位一体,通过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走国产化与自主化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之路,方是十二五期间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必由之路

  突破高端零部件瓶颈

  2010年7月,中国实验快堆首次临界成功,在位于京郊的中国实验快堆工程部内,记者见到了有200多个系统、设备达7000多台套的中国首套实验快堆。工程部总经理张东辉骄傲地说:这里面除几个关键装备从国外进口外,其他全部由国内设计和制造,装备国产化率达到70出口交货值4.4万亿元,占全国53.2从业人员2333.6万人,占工业从业人员26.4而技术的竞争,背后则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因此,中咨公司研究报告中指出,以重大专项为依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成为我国装备制造行业下一个5年的重点任务。

  从十一五开始,我国为加快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创新产品集成创新,开始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领域的重大专项。在朱森第看来,秉承以高档化、信息化、成套化为主线,以高档数控机床等基础装备和国民经济相关行业所需的重大专用装备为重点的思路,十二五我国在基础配套件、数控系统等方面设立专项课题显得更为迫切。中咨报告建议,实施基础零部件专项时,国家可重点就高档轴承、大型铸锻件、液压件(泵、阀)、核级泵(阀)等实施专项,给予资金支持。

  另外,记者在此前采访中了解到,重大能源装备自主化进程已经被提上日程,国家能源局已经陆续批准两批国家级能源中心,不仅为了攻克核电、风电等产业自主化进程中面临的难题,更积极地在深海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海水淡化装备等此前进展较慢的领域开展重点研发,积极推进相关技术和装备的发展。

  从中咨公司报告中可以了解到,随着装备制造业与信息化愈加深度的融合,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要以在产品中嵌入信息技术为主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实现装备和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以电子专用设备、工程机械、印刷机械、纺织机械、医疗设备等产品为重点,建立数字化装备开发的技术平台,突破装备数字化共性关键技术,提升装备技术水平同样将成为下一步装备制造业调结构的主力举措。

  高端装备呼唤产业集群

  这些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依然只是制造大国,算不上制造强国,石勇认为,缺乏自主设计能力、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他告诉记者,在国家确定重点发展的16项重大技术装备领域中,有相当部分产品技术尚属空白,许多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依靠进口。一些装备虽然实现了国内制造,但缺乏自主设计能力,并未掌握核心技术。企业过分追求短期利益,用于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原创性技术成果少。

  国内装备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差距有多大呢?

  让我们简单做个比较,通用电气作为装备制造行业的巨头,2009年营业收入高达1570亿美元,而中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最大的企业(汽车企业除外)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去年营业收入刚刚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规模差距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国装备企业大多数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基础配套能力比较弱,许多关键零部件还需要进口。

  据记者了解,我国机床行业在2009年产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实现了一枝独秀,但仍是世界机床进口第一大国,经济建设所需的高档数控机床主要依赖进口。虽拥有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但发展中高档数控机床所需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主要来自境外;虽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机床制造厂家,但还缺少著名的跨国机床集团和世界级的精、特、专小巨人企业。

  朱森第告诉记者,装备制造业目前普遍面临整体利润水平不高的窘境。尽管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发展较快,但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低严重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

  作为机床大脑的数控系统,其水平高低是评价机床行业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国内已形成了华中数控、广州数控、沈阳高精、大连光洋、航天数控等一批数控系统骨干企业,具备了一定基础,在经济型数控系统方面形成了规模优势,主导着国内市场,普及型数控系统实现了批量生产,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中高档数控系统方面,仍无法与日本FANUC和德国SIEMENS相提并论,无法撼动这些海外品牌的垄断地位。沈机集团的机床销售额已跻身世界前10位,但其在高档数控系统的价格谈判中没有发言权,核心问题就在于我国缺乏高档数控系统。

  中咨公司报告指出,目前产业集中度不高也是制约因素之一。我国装备制造行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不多,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地区同构化,大而全、小而全生产方式依然存在,不仅横向面临严重的同业竞争,而且纵向更面临产业链不健全,上下游企业得不到有效协调的问题。

  以轴承行业为例,全世界近80%的轴承是由8家跨国公司生产的,分布于美国、日本、欧洲,而我国注册轴承企业约6000家,排名前10位的轴承企业销售额合计仅占全行业近40%的份额,而瑞典SKF一家公司的轴承销售额相当于我国近千家企业销售额的总和。农机行业形势更为严峻,全行业一年的产值仅相当于美国迪尔公司一年的研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