踟
拼音 [chí] 注音ㄔˊ
总笔画15画
简体部首足部 部外笔画8画
总笔画 15画
五笔KHTK 仓颉RMOKR
郑码JIMJ 四角66100
结构左右 电码6442
区位8556
统一码8E1F
笔顺丨フ一丨一丨一ノ一一ノ丶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chí(ㄔˊ)

⒈  〔踟蹰〕心里犹豫,要走不走的样子,如“踟踟不前”。亦作“踟躇”。

统一码

踟字UNICODE编码U+8E1F,10进制: 36383,UTF-32: 00008E1F,UTF-8: E8 B8 9F。

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踟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异体字

详细解析

基本词义

chí

〈动〉

(形声。从足,知声。踟蹰( chú)。本义:徘徊不进,犹豫)行不进也

常用词组

踟蹰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踟

踟【酉集中】【足部】 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直離切《集韻》《韻會》《正韻》𨻰知切,𠀤音馳。《玉篇》踟躕,行不進也。《詩·邶風》搔首踟躕。

《集韻》或作踶。《禮·三年問》蹢䠱焉,踟躕焉。《釋文》踟亦作踶。

说文解字

歭【卷二】【止部】

䠧也。从止寺聲。直离切

说文解字注

(歭)䠧也。足部曰。䠧者、歭䠧不前也。歭䠧爲雙聲字。此以䠧釋歭者。雙聲互訓也。心部曰?箸。足部曰蹢躅。毛詩曰踟躕。廣雅曰蹢䠱、跢跦。皆雙聲㬪韵而同義。从止。寺聲。直离切。按离當作釐。一部。假借以歭爲偫。以䠧爲儲。粊誓。峙乃糗糧。峙卽歭、變止爲山。如岐作歧、變山爲止。非眞有从山之峙、从止之歧也。歭䠧之歭平聲。峙具峻峙之峙亦作跱、上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