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我们的文化遗产(一)

教学目的:
1、知道端午节的时间、起源和习俗。
2、了解韩国申请“端午祭”为自己的文化遗产的事件始末,有自己的看法。
3、使学生能根据一定的要求收集和整理材料,对信息进行评价和选择,并进行交流,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4、热爱祖国文化遗产,建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发展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了解端午文化。
课前准备:
1、发、讲授校本教材《话说中秋》
2、收集关于端午节的传说与习俗的资料。
3、教师准备相关信息资源。
4、研究小组标牌:(粽子、划龙舟、挂艾叶菖蒲,赛龙舟,饮雄黄酒,佩香囊,其他)
内容
导入
师:同学们,再过不久,端午节就要来了。你家以前是怎么过端午节的?能给大家说说吗?(吃粽子,在门口挂草等等)我们、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都在每年的这一天庆祝传统节日。但是,端午节是谁的节日呢?(我们的)
可是,不知大家是否知道这样一件事:韩国已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端午节为他们的文化遗产。对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生自由说,如果有人说到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阐述自己的意见,或者说到端午根本就是我们的。则师相机引出)
的确,端午就是我们的,可这个光我们知道还不行,还得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知道才行。要不咱们找出一些资料,证明端午是我们的,行吗?
一起读一读。
(课件揭题:端午,我们的文化遗产)
初步收集资料
现场收集资料:
上节课,我们已经布置了大家查找关于端午的资料,你用了什么办法?(读
书、询问、上网)现在,我们用电脑一起来找找,补充你的资料。点击浏览器,你将会看到一个关于端午的资源网站。找一找,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展示资料:
谁能来讲一讲端午节的起源?(生讲屈原的故事)
是的,屈原因为报国无门,投入汨罗江,自尽身亡。那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生齐)。为了纪念屈原,民间发展出一系列固定的、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形式永远的保存在民族传统中,被我们称为风俗。据你所知,端午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
(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
小结,过渡: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又在中国发展,现在已经有了更多活动方式。端午节的风俗习惯逐渐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变得越来越复杂。要每个人都来查找端午节所有风俗的资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分成研究小组,由不同的研究小组来选择不同的研究话题,再把资料进行交流,好吗?
老师这里有一份合作提示:
A、共同商定本组研究话题的重点,如研究粽子起源的小组,可以研究粽子的起源、粽子的种类等等。
B、由一名同学操作电脑,其他同学共同浏览网站,分工做摘要记录。
C、选择适当的汇报形式。
请一个孩子来读一读
学生分成研究小组,深度收集资料,教师组织巡视。
自信能给大家提供情况的小组,可以举手来告诉老师。
粽子(详)
1、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2、粽子的种类?
以上两个问题在学生研究小组汇报的时候会提到,引导学生汇报的时候用话题的方式来汇报,可以使思路更加清晰)
3、粽子的销售情况调查?
出示学生的调查表(投影展示)
得到一份资料不是最重要的,要从得到的资料中分析问题。比如:从这份表格中你可以看出什么?
如最受欢迎的粽子口味、最不受欢迎的粽子口味等
购买粽子的人数的百分比(如40%)那么,重庆的总人口大概三千万人,按照这个比例,购买粽子的人数会是多少呢?
小结过渡:
不管现在西方节日对我们的冲击有多大,中国人始终怀着对传统的依恋。
划龙舟(略)
划龙舟习俗的由来
各地不同的龙舟规则
(相机展示图片、视频)
以上问题在学生汇报的时候可以解决。
因为划龙舟的场景特别热闹,所以关于划龙舟的歌曲也特别多。刚才老师也下载了一首比较有代表性的湖北民歌——龙船调。咱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挂艾叶菖蒲(略)
1、挂艾叶、菖蒲的风俗是怎样传下来的?这其中有一个传说故事。(生讲故事)
无论是投江的屈原,还是逃难的大嫂,他们令人钦佩的,都是一颗博大的仁爱之心。
2、教师出示艾叶、菖蒲:这就是艾叶和菖蒲。民间认为艾叶和菖蒲扎成人形,就可以赶走蚊子蚂蚁,驱逐疾病,你认为艾叶、菖蒲真有这样的功效吗?(启发:学生闻味道:艾叶和菖蒲能驱逐蚊子、蚂蚁不是因为它扎成了人形,而是因为它本身的香气)
其他
挂香囊、挂钟馗像、写符咒等等,
(学生汇报介绍,其他学生可以提问。)
端午诗词
过渡:端午的风俗是如此丰富多彩,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许许多多作家、诗人。许多人留下了精彩的诗篇,谁能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历朝历代,都有诗人留下写端午的诗篇,这说明了什么?(不管朝代怎么改变,端午节始终是每一个老百姓的,两千年来没有改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