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结构变迁与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构建(一)

【论文关键词】社会结构国家权力单位整体主义公民意识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新时期发挥其应有功能,在根本上有赖于对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的客观把握,有赖于与新时期国家权力运行的契合程度。建立于革命和计划体制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有价值定位失衡、实施过程封闭以及组织机构缺位的局限和缺失。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在价值定位上应是整体主义和以人为本的平衡,其核心应是型塑健康的公民意识,组织实施应走社会化道路。
  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进展,社会转型的社会形态已显露无疑,而思想政治工作似乎受到了冷落,甚至有人认为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可以取消思想政治工作了。即使是主张继续发扬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人也大多困惑于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有效性。笔者以为,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获得正当合法性、重获其生命力,必须要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尤其要关注我国的社会结构变迁和不同社会结构下的国家权力运行方式,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实现创造性转换,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新特征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立基于单一经济结构之上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随着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了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群体,因此,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巨大发展,而且引起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其中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在全社会范围内将所有社会成员划分为干部、工人、农民这三种传统职业身份的内涵和外延的变化,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层次变化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因此,如何科学而客观地评估新涌现的社会阶层,如何确证其不同于传统社会阶层的利益和价值诉求,将是我们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寻求合法性和有效性的依据和出发点。
  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分析方法论的根本原则,一个阶级或阶层的利益与价值诉求只能从该阶级或阶层所处的政治经济结构中去寻找。因而,对我国现阶段社会各阶层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是我们立论的出发点。
  改革开放前,我国虽然存在着工人、农民、国家干部、知识分子等社会阶级和阶层,但由于土地、资本(金)、劳动等社会资源统统掌握在国家手里,各阶级、阶层的差异是由国家决定的,是被分配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决定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和价值诉求具有同质化的特征。以此为前提,社会整合主要通过国家权力自上而下的运行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权力的运行方式之一,也必然要服务于这样的社会形态。我们可以用独具中国特色的“单位现象”来解析计划体制下我国社会结构特征及国家权力运行模式。
  首先,单位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工作、劳动的场所,它有极强的社会文化意味,“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单位通常被视为一个承载社会整合使命和保障功能的组织形式”,是个人获得国家与社会认同的主要场所,单位成为个人安身立命的依托③。因此,就个人与单位的关系而言,个人一旦进入单位,便获得了接受单位永久庇护和抚恤的资格与权利,由此而来的单位对个人的庇护便形成了类似封建社会中个人与家族之间的那种身份依附关系。其次,单位对于国家,其重要性绝不亚于单位对于个人。本质上,单位是一种一元化的集体组织形态,是隶属于国家的职能部门;而国家是一个耸立在单位之上的大单位,它是由千百万块“单位基石”逐级垒造而成的金字塔。在中国,单位往往是个人与国家联络的主要渠道,个人虽然也可以以其他方式向国家传递信息、表达意愿,但最主要的方式还是通过单位,而且,“在各种利益传达的方式中,单位出面代表是最常见和最成熟的,因而也往往是更有效的。其他的方式则主要是在这个方法失效后所为,因而被看作是‘工作没有做好’的不正常的现象”。最后,国家权力的运行方向和方式具有自上而下的单向性和单位边界性,即一方面国家权力不允许单位和个人对权力的施行具有回应性和抗辩性;另一方面国家权力一旦进入到单位就被单位过滤掉了国家性和公共性,成为封闭的“单位权力”了,不可能超越单位界限而到达社会公共领域。因此,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权力运行方式之一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只是局限在本单位,也仅仅针对本单位的人实施,并且其宗旨是强固单位人对单位和国家的单向归附。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在经济层面上实质体现为国家把掌控的社会资源(资金、土地、劳动等)下放给社会,由国家直接运营转变为社会运营;在管理层面上体现为“权力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各类社会组织及个人开始真正拥有自主的经济权力、政治权力和文化权力(6)。因此,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展。社会资源发生了“剥离”和“下移”,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经济结构形式,也型塑了我国不同于以往的社会阶层特点。原先由国家自上而下“分配”而形成的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阶级和阶层发生了分化与重组,按照其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占据的位置,出现了资产者阶层、农村劳动者阶层、城市劳动者阶层、管理者阶层。另外,由于科学专业知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涌现了一个专业知识阶层。而且,由于市场社会具有的竞争和风险特征以及社会更深层次的转型,上述不同阶层的人群一直在发生着横向的流动。
  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形式决定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和价值诉求具有异质性的特征,以此为依据,社会整合的目标和方式也必须发生相应的矫正和调适,尤其是国家权力的运行将出现一些崭新的特征:首先,在单位与国家的关系中,国家权力再也不能无所顾忌地支配单位的一切了,相反,由于单位拥有了作为社会主体资格的自主权和独立性,国家权力应在民主法制的轨道上运行,应是受监督和约束的。其次,国家权力运行的终端不再仅仅到单位,而应是对单位和个人一视同仁,是普遍和平等的,因而具有开放性、公共性。最后,“在现代化国家,个人与工作组织的关系是一种非永久性的劳动契约关系,这种关系是双方在自愿基础上订立的,个人若要退出其劳动组织,并不受工作之外因素的制约”。∞现代契约社会的根本意味在于平等、自治和流动,不同于传统社会的身份意味。因此,如果说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是个垂直结构的话,那么,现在正在成为平权结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顺应这种运行逻辑。
  二、思想政治工作现有模式的缺失
  依据上述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分析,市场化改革的根本性推动和计划体制社会的解体使我国的社会结构变迁呈现出“从身份到契约”的整体性变革特征,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和价值诉求不再单一、被动了,而是多元、自主了,国家权力的运行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不再是单向和不可抗辩的,而是受约束和可以预期的;对社会的控制不再是直接全面了,而是民主化和社会化了。作为“政党或集团组织开展的,对所属成员进行以政治为核心的思想教育.培育新人,动员为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权力的运行方式,而国家形式的意识形态权力的运行必须契合该国具体的社会结构,顺应该国整体的权力运行逻辑。因此,反思立基于革命和计划体制时代的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社会系统中的局限和缺失是富有意义的。
  1、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定位失衡。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但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呢?革命年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使人们的思想统一到先进的革命理论和立场上来,以便步调一致,完成革命任务。计划体制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将社会成员的思想统一到一致的计划上来(国家计划、单位计划),以便完成上面下达的计划任务。这两个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定位具有共同之处,即都是为了整体,因而是一种整体主义的价值定位,这是与我党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和要完成的历史任务相契合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价值定位遮蔽了人,把个体当作整体的工具和手段,它抹杀人的个性,压抑人的正当需求,它“不是去焕发人的潜力和能力,不是维护人的个性发展,而是把人的欲望、需求和利益都看作是罪恶的渊薮”。同时,这种整体性的价值定位不能培育独立、自主、负责的公民意识,而“公民意识不仅仅是建立民主政治的基础,它同时也是在我们这个信念崩溃的时代里建立一种普遍性的精神价值的基础。因而可以说,公民意识的培育正是我们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⑩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整体性的价值取向“固然有利于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却扼杀了进取心和创新能力,使人们丧失了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愿望,从而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不相容”。
  由于整体主义的价值定位,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内容显得单一、狭隘、抽象。虽然有论者提出过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的需要等等@,但由于没有在价值定位上作出根本性的整体矫正,也只能是对思想政治工作作出局部的工具论意义的调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定位上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国家本位和人本位之间的严重失衡,使其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只见整体不见个人、只见国家不见公民的特征,很难契合市场社会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