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自然生态农业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1、中国自然生态农业的发展历史据史记一记载:在十六世纪,我国就开始了自然生态农业的生产,其共同特点是以自然环境原有自然资源的改造作为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地把原先生产能力不高.....瓦、现代农业的洼地,经过合理的改造,就形成了旱地、水田和池塘三种不同形态的资源,这三种资源又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微观生态环境来安排生产,实现了自然生态要素的“永远要多样性,决不要单一种植”。其次是合理利用废物,把一种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废物(如猪、鸡、羊、鱼的粪便,或者枯桑叶),以便可作为另外一种生产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得到再利用。营造一个理想的生态环境是建立生态农业的基础,那么废物的再利用就可以说是生态农业的核心内容之一。从“食物链的综合利用”的角度,对明清江南太湖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在这种模式中,“动植物生产和有机废物的循环从田地扩大到了水域,组成了水陆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而明清江南的生态农业就最好地体现了这个成就,古时的自然生态农业也与之十分相似。所以,长三角的生态农业一定要顺其自然,因地制宜地发展自然生态农业,不要去刻意地去搞那些人为的、故意的、有违于自然的“新型农业”。
  2、中国自然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回顾五六十年代长三角地区的生态情况,当时农村到处是小河清清流水、芦苇丛生、水稻田里蛙声阵阵、垅边、河边摸鱼捉蟹;一望无际的蓝天白云、空气清新;蔬菜、瓜果香甜;稻米透明油绿;猪肉香、鸡鸭鱼肉鲜美有营养;连鸡蛋的蛋黄都格外的黄,这是昔日生态自然特征。土壤疏松肥沃、庄稼生长健壮、水质优良、小河生物繁多、农事操作简易,这是农业特征。能耗低、物质流畅、生态系统良吐循环,农产品安全、卫生、优质、口味美、健康,营养丰富,这是典型的、近代的生态特征。
  从八十年代到现在是鱼类、肉类,人们只觉得鱼肉糟而无味、不鲜美;肉鸡是个大肥鸡,肉越来越难吃,猪肉也不香;殊不知,这些鱼、鸡、猪都是在新型饲料、抗生素和各种添加剂的作用下,喂养起来的速成鱼、鸡、猪;过去几年才能长大的鱼,现在几个月就可以人网;要一年长成的鸡,现在只要40天就可上市;一天可以长2斤肉的猪饲料添加剂广告比比皆是……,难道这些都是由于品种的优化、饲料的先进、现代农业体系所导致的吗?这是生态现实的特征。
  在国外发展石油农业(又称能源农业)的影响和支持下,我国的农业也大规模、高能量投人和超量使用,近三十年来,给现代农业带来了严重的生态恶果,如:
  厄尔尼诺现象会引起地球暖冬、地震、海哺等自然灾害;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农田酸化、土壤板结和土壤污染,同时带来河流、海洋及环境富营养化污染。
  其结果:造成环境自净能力不断下降、环境中大量有害物质的产生与积累,农药残留、化肥和有机物的污染加剧,有毒物质逐步进人到人类的食物链中,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使毒性加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长寿、生活环境质量和生存的生态条件。
  因此,有些学者将现代传统农业称此为“毒素农业”、“死亡农业”,一点不为过。
  3、中国自然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创新发展可循环无害化自然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今后发展总的趋势,在发展自然生态农业经济综合技术体系中,主要是土壤改良剂、有机肥料、环境改良剂、生物农药、现代栽培技术和管理技术、农产品深加工、现代化营销网络和营销方法。其中:各项技术中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研究是关键。
  二、倡导发展“自然生态农业”
  的主要原因:
  石油农业与现有各种替代农业不能同时满足农业生产、生态安全和经济效益三者的要求。在世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以石油为动力的大规模机械化作为基本方式与发展途径。这是一种依赖大量的工业产品,包括化肥、农药、杀虫剂、机械、燃料、灌溉电力等无机能量,从农业外部投人,用高耗能来换取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由此人们又把现代农业称为石油农业。石油农业片面追求农产品生产数量的最大化,为解决二战后人类对食物数量的短缺,市场需求做出了贡献,但是也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负压。但是随着石油农业的发展,它危害生态环境及其经济和技术上的弱点,造成了农业生产与经济、生态的不协调,这必然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农业生产方式。
  现代农业月....
  现在的农业要求顺其自然、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用现代土壤改良技术、修复技术,把污染的生态环境治理好,提高自然界自净能力,达到人类对农产品需求的急剧增长和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同时兼顾的要求。自然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自我循环的系统,主张尽量减少人工管理的介人与干扰。这系统着重强调,一切副产物或废气物都要通过产业链再循环、再利用,取自于自然、还自于自然,通过施用腐殖质改良肥料、实行作物轮作以及施用农家肥等技术来保持土壤肥力、修复土壤。从而保证农产品的大量产出,满足人类对农产品质量要求,适合规模化、标准化、口感化、商品化的农业发展。从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总体来看,现阶段正处于由生产生态协调型农业增长模式向生产生态经济协调型农业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之所以提出“自然生态农业”,也正是为了能够充分满足农业生产、生态安全和经济效益三者的要求。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可以说是世界市场的需求主流方向。
  念的工业反哺,如智能大棚、土壤污染改良剂、生态有机肥料、光能转换机器、太阳能利用、大型土壤耕作机、机器人操作机、各种农产品深加工机器、生态环境模拟修复机等高科技产品。以自然治自然、取自于自然还自然于自然的生态学改造理念将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要把生态学理念放在生态农业的第一位,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做到有害物质积累低于土壤或水体自净化能力以下,达到零污染积累的水平,这样就能保证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和安全卫生优质生产农副产品,这是今后中国自然生态农业发展的理想目标。
  为:治水不治土是治表不治本,治土不治水是治本不治根,要水土同治才能标本兼治达到根治。
  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是首先要恢复土壤自然特性,消除水土污染,维护生态多样性和平衡,实现可循环无害化自然生态农业综合生产体系。从治理土壤、培肥土壤、修复土壤做起,这就是低碳经济的理念。所以我一再提倡:提升理念、创新技术、拉长农业产业链、用现代生态科技、工业技术、管理技术、企业资本反哺农业,创新发展中国自然生态农业。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走出一条不依附于国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