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为何上不了排行榜?(一)

考察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首先要了解它的哲学;考察民族的生存意识和存在状态,则需要读它的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延续着诗歌的精神血脉。在每个历史时期,诗歌总能最先发出自己的声音。

诗人,以怎样的姿态存在着?中国最大的诗歌文学刊物《诗刊》的主编叶延滨、编辑部主任林莽,作为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的诗人,亲身经历中国诗歌30年来的成长历程。

最先呼应改革开放的就是诗歌

记者:能否回顾一下改革开放初期诗歌界的情况?

叶延滨(以下简称叶):文学艺术上最先呼应改革开放潮流的应该说就是诗歌。改革开放初期,许多沉寂多年的诗人像艾青、牛汉、绿原、曾卓等一大批带有现实主义冲击力量的诗人重返诗坛,他们和巴金提出的说真话是一个潮流,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恢复了直面现实、抒发真情的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

林莽(以下简称林):这一部分人被称为“归来者”,他们是建国后因政治或艺术趣味原因而淡出诗坛最后又因政治“解冻”而“复出”诗坛的中老年诗人。他们积累了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和生命经验,改革开放后开始爆发,虽然没有产生什么轰动事件,但是对诗歌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记者:诗坛上后来产生了哪些新生力量?

林:除了“归来者”和“朦胧派”,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还产生了一大群被称作“青年诗人”的作者,他们和朦胧诗人的年龄差不多,但他们的表现方式既结合了老诗人的一些方法,也结合了新的内容,这一群体在精神血脉上与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联系更为醒目,成为诗歌的中坚力量。如雷抒雁、张学梦、叶延滨、叶文福、傅天琳、周涛、张烨、韩作荣等人。这三个群体将中国诗歌推向了繁盛。

记者: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读诗写诗的文学青年到处可见,无论谁都能说出几个诗人的名字,像舒婷、北岛、顾城……耳熟能详。

叶:改革开放的春天里,人们对诗歌的激情被彻底释放了,诗歌是最受人欢迎的文学样式,无人不谈诗,诗人十分引人注目,当时的《诗刊》发行有几十万份。

这个时期还发生了一个标志性事件,即“第一届青春诗会”。诗坛前辈艾青、臧克家、田间、贺敬之、李锳、蔡其矫等到会授课,严辰、邹荻帆、柯岩、邵燕祥亲自辅导,为与会的青年诗人修改作品。这次诗会的成果在《诗刊》1980年10月号以“青春诗会专号”发表,轰动诗坛,为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诗坛揭开了青春篇章。一些年轻诗人,舒婷、顾城、江河,还有来自底层的知青,包括我自己,受到主流媒体邀请。一群被关注、被争论的青年诗人与中国最知名的专家学者们走到一起,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林:那一批年轻人确实是当时的精英,仍有50%的人还在中国诗坛上活跃,成为诗歌界的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