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首先要改的是教师的观念(一)

内容提要: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铺展开来,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投入到了这场改革的洪流之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课改实施中出现教师有意识怠慢、冷落、抵制新课程课改,或者不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教学,或者在教学中“创造性”的实施“两个系统”、“穿新鞋走老路”,这使得课程改革难以顺利推进,改革的质量也大打折扣。那么,面对新课改,教师的观念为什么难以改变呢?又该做些什么改变呢?

关键词: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两个系统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教学评价


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改革,速度之快,难度之大,是前七次改革无法比较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洪流之中,它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一以贯之的教育价值观核心理念,实现这一核心理念,需要达成六大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体系。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广大一线教师应该加强对课改理论的学习和领会,深谙新课程的理念以指导我们的教学,以便于立足学科、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尽快掌握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并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融入到改革的历史潮流中去。

课程功能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改变旧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协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更加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使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工具都发生和素质教育相一致的改革,充分发挥评价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

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教师是课改的主导,是课改的推行者,也是执行者,可以说教师在课改中的态度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速度、质量和成就。

但是,如果我要问教师,你更习惯用哪一种模式进行你的教学活动,回答肯定是习惯传统的模式多。如果我要问,您只是在应付公开课和上级检查的时候使用课改模式吗?回答“是”的肯定要多的多。甚至还有教师说,既然我们传统的教育为国家建设培养了那么多的人才,怎么能说这种教育不好呢?并对新课程改革产生了怀疑,认为课程改革是不会持续下去的,以后还要回到传统的老路上。更多的教师在迷茫中徘徊,教案不知道该怎么写了,课不知道该怎样上了,考试不知道该怎么考了,学生不知道该怎么管了,书没法教了。

我们不难发现,课改倡导的更加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学习的理念,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体系理念并没有真正走进我们教师的心灵,并没有改变教师教育的观念和思想,也没有名副其实的走进我们的课堂,我们看见的也许只是一副课改的空壳。那么,为什么在课改实施中会出现教师有意识怠慢、冷落甚至是抵制课程课改呢?为什么会在教学中“创造性”的实施“两个系统”呢?教师教育观念难以改变的原因有哪些?又该做些什么样的改变呢?

首先,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影响巨大,几十年以来它已经成为我们教师的教育习惯了。这个习惯让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对外来事物产生了抵制,“不感冒”,拿刚刚起步的课改对抗几十年的传统,无疑是较为困难的。我们现在终于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了,实际上是一个原因,习惯一旦形成,改变就很难了,不是吗?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备课模式、教学行为、教学手段、学习方式、教研模式、评价方式、考试制度的影响,传授知识仍被认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习惯于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尽力把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目标通过系统讲述、课堂练习、反复提问等具体教学方法,让学生接受、记忆、运用,认为这是完整、准确、有效传递教科书知识的最佳途径。而学生则负责记笔记,背诵,完成大量的测验和考试,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成绩好就是优秀学生,成绩不好就是差的学生,高考一考定终身,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已经不是故事。

当然,改革并不是要否定一切,恰恰相反,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要持辩证的观点。专家认为传统教育给我们留下了较为丰厚的遗产:我们具有较扎实的教材分析能力;具有较扎实的组织教学、调控课堂的能力;具有归纳、梳理知识,提高复习效果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素养较为丰富等。那些反对一切,否定一切的做法都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任何认为可以离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积累就可以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天才的说法都是值得怀疑的”。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还要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心理成长的引导着和促进者,这是21世纪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它还可以表现为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第二,高考指挥棒和社会、家长对升学率和质量的高要求对学校、教师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学校因为害怕推行课改会导致升学率下降而不断给教师施加压力,教师压力的释放渠道那就只有学生了,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能得到好的成绩和升学率,教师根本就不会也不敢使用还在推广中的不成熟的课改模式,那么一切就只有重新回到传统模式的老路上了,教师们经常私下说的“教学两张皮”、“穿新鞋走老路”恐怕就是这个意思了,学校平时上课时候依然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和传统的学习方式,整个教学的指挥棒还是高考,应试教育还牢牢的主宰着我们的课堂。在应付检查的时候,教师则拿出另外一套教学方案,摆出有些新课改内容的样子给别人看。这肯定不是国家课程改革的初衷,也绝对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