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存现句的图形――背景理论分析(一)

摘要:传统的存现句几乎都是以句型、句义来下定义,落脚点显然是句子的语法、语义,而研究句子不能忽视其语用价值,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从存现句的句式结构入手,分析其语用特征,进而揭示存现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存现句;图形-背景理论;句式结构
  
  引言
  
  “存在”是一切事物的运行方式和表现形态,势必要占据人类交际活动的中心位置,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话题,人类思维史的研究也表明,“存在”的观念是人类最早必须具备的基本观念之一。作为“存在”的表达方式的存现句也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先驱形式,其广泛通行和频繁使用就在情理之中。存现句作为汉语中的一类特殊而重要的句子,历来受到语言研究者的关注,不过,从前的研究主要是从句法和句义平面进行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分析存现句,揭示存现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是非自主的。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和来源于经验的认知模型在语言中有广泛的体现,因此,语言结构为研究基本的认知现象提供了重要线索,人类的认知规律也会影响语言结构的选择。
  图形与背景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这两个术语最早来自完形心理学中的形基知觉。图形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即为突出图形起衬托作用的部分。这一理论表明,当我们观察外部世界时,都会形成一个认知场,这个认知场就是由图形和背景两部分构成。在认知语言学分析中,图形与背景是认知运作和语义结构重要的和基本的特性。图形就是所要描写的对象,背景是其所处的环境。对图形的选择决定于注意的焦点、移动方向、观察的方位等。图形和背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位置关系,对象的所处位置、颜色对比、动静对比(易于移动的物体倾向于成为图形,但是在大量移动的物体中静止的物体又倾向于成为图形)、大小对比等都是区分背景与图形的因素,在一个认知场中,得到突显的部分是图形,没有得到突显的部分是背景,图形与背景相比总是更容易识别,更容易引起注意,也更容易记忆,并且更容易建立起一定的意义来。①例如,“毛泽东在蒋介石的右边。”和“蒋介石在毛泽东的左边。”这两句话虽然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但前一句中的“毛泽东”是作为图形出现的,因而受到重视,“蒋介石”是作为背景出现的,在人们的感觉中被忽视了;第二句正好相反,充任图形的是“蒋介石”,充任背景的是“毛泽东”。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同一对象会因为充任图形而得到突显,若充任背景则被忽视。
  
  从图形-背景论分析存现句
  
  一、 存现句的内涵
  存现句作为汉语中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句式,传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观点:
  从句意角度:吕叔湘最早从句义入手,指出“这一类有无句单纯表示事物的存在,也可称为存在句。”②张静认为存现句是表示主语有什么,在何处。或者只是叙述出现了什么,消失了什么的无主句。③
  从句式结构角度:认为这种句子是由“处所词+动词(着)+(数量词)名词”三部分构成。④
  同时从句意和句型入手:以宋玉柱为代表,认为它是表示什么地方存在着什么东西或人的句子。⑤邢福义在《现代汉语》里说“存现句是表明人或事物的存在、出现或消失的句子”。⑥
  我们从各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落脚点显然是句子的语法结构,都是从句型、句义来下定义的。
  
  二、图形-背景论分析存现句
  运用图形-背景理论从人类认识事物的认知模式角度来描述存现句存在的合理性。存现句相对于相关的同义句式,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句末呈现焦点
  在语言研究中,图形-背景是一种认知结构或认知模型,图形是所要描述的对象,认知上较突显,背景是其环境,认知上不太突显。就句法结构而言,在一个简单的主谓宾句子里,主语是图形在语言中的现实化,宾语是背景在语言中的现实化,谓词是联系的中间环节。图形-背景理论为主谓顺序的合理性提供了认知上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