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发行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互动效应探析(一)

摘 要:近年来,我国增加国债发行,同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两项政策相辅相成,对治理通货紧缩、带动经济景气回升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这两项政策自身的局限性及配合上的不够协调,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微观制度构造的不完善,其政策实施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探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外部需求萎缩,而同时我国又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策略,致使外贸出口受到较大影响。而在国内,由于治理1993、1994年的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仍在惯性发生作用,投资、消费需求也呈现下降趋势。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开始转移到扩大内需方面上来,主要是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增加国债发行则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分析1997年以来我国国债政策和货币政策两种政策的关系、局限性及政策取向。

  一、国债发行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关系

  (一)增发国债与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增长都有作用,但作用原理、过程不同

  增发国债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对治理通货紧缩,带动经济景气回升起了很大作用。但两种政策的作用原理、过程是不尽相同的。增发国债的资金多用于投入基础设施等国债建设项目,一方面扩大了投资,另一方面增加了就业机会,使部分资金直接转化为消费资金,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直接扩大了内需。而货币政策是一方面通过降低备付金率、增加在公开市场上的货币投放使银行可用资金增加,从而增加整个社会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通过降低利率来促进投资和消费。但货币政策作用是间接的,有一个传导的过程,需要通过机制传导至各微观经济主体,其效果往往要看商业银行、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理解、接受和付诸行动的程度。比较起来,增发国债与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治理通货紧缩的作用,前者比后者更直接、更快速,但作用面有限,持续效果短;后者与前者相比作用是间接的、要有一个滞后的时间,但作用面广,持续时间长。

  (二)国债发行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交叉与渗透

  这两个政策相辅相成,而且通过一定的渠道相互交叉与渗透,从而相互影响。(1) 国债筹集资金的来源大部分是商业银行、信用社的存款,国债发行量增加,将导致商业银行(社)的存款下降。从这个角度讲,国债发行量迅速增大的同时,货币政策所能影响的资金减少。(2)国债利率往往比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要高1一2个百分点,因而近几年出现国债热销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银行降低利率的政策效果。(3)国债建设项目往往需要银行提供配套资金,银行资金能否及时到位是国债建设项目能否按期进行的重要保证。对银行而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资金投放的渠道,因为大部分国债建设项目可行性好,还款能力强,银行对其贷款可以使自身资产质量得到优化。这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是有利的。(4)国债的大量发行,促进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又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国债发行与稳健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一)国债发行

  在看到国债在经济运行中所具备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如“挤出效应”,低资金利用率,特别是目前存在的“赤字债务化、债务消费化”的倾向。同时,国债发行规模还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这方面的衡量指标主要有:

  1.国债负担率。是一定时期的国债累积余额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我国1997一1999年的国债负担率都不超过10%,小于国际公认标准20%的警戒线。

  2.居民应债力。一般表述为,国债余额占当年居民储蓄存款或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比例。我国1997—1999年的居民应债率也不超过10%,表明居民应债能力较强。

  3.国债依存度。是指当年债务收入与财政收入的比例关系。国际上一般公认20%为国债依存度的警戒线,我国1997一1999年的国债依存度均高于20%.

  4.国债偿债率。是指当年的国债还本付息额与财政收入的比率,即当年财政收入中用于偿还债务的部分占多大份额。国外的经验表明,国债偿债率一般应控制在10%以内。而我国1997—1999年的国债偿债率均远高于此限。

  综合而言,从国债负担率、居民应债力指标衡量,我国近几年国债发行短期内不会带来国债运行风险,而从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指标衡量,均超过国际公认警戒线,处于危险运行状态,易引发财政危机。这表明如果我国的国债发行量再大量增加,应需要经过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