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压榨中的成长与身份认同的焦虑(一)

【摘要】在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中,王小帅以一辆山地车为线索,再现了小人物的精神世界与生存状态。本文从权力压榨中的成长以及身份认同的焦虑这两方面入手,探讨在话语权力无处不在之大背景下的弱势群体,解读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彷徨无奈以及面对“无处安放的青春”时的焦虑感。
  【关键词】十七岁的单车;权力;身份认同
  
  引言
  《十七岁的单车》是王小帅继《扁担姑娘》及《梦幻田园》后的又一力作,秉承一贯的“电影知识分子化”风格,“王小帅回到比较传统的叙事方式上,以几乎直线型的叙事完成整个故事的讲述”,①再现了小人物的精神世界与生存状态。在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中,他这次将镜头对准了两位十七岁少年——外来务工人员小贵和城市居民小坚,讲述了他们因一辆山地车而引来的诸多青春琐事以及他们为解决这些事情而做出的种种举动。
  电影中的人物对话虽然并不多,但王小帅却以凝重的构图、低沉的音乐,极为自然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此外,他也用独到的目光成功演绎了关于青春与成长这个创作母题。本文将从权力压榨中的成长以及身份认同的焦虑这两方面入手,探讨在话语权力无处不在之大背景下的弱势群体,解读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彷徨无奈以及面对“无处安放的青春”时的焦虑感。
  一、权力压榨中的成长
  在影片的开头,王小帅就突出了一种城乡差距。镜头给与了求职者以脸部特写,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面孔,但无一例外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肤黝黑、衣冠发型不整、普通话不标准、表情紧张局促,这种本色演出再现了不少城里人对农村人的刻板印象。然而,招聘这些农村小伙子的女面试官却始终没有出现在影像中,但影像上的缺席并不妨碍画外音所传达出的优越感,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对话想象出女面试官的高傲姿态。王小帅试图在影片一开始就毫不客气地揭露一种无形的权力,这种权力的落差源于外来务工人员与皇城脚下的“城里人”的身份差距。小贵等进城务工人员在上岗前,经理说道:“刚才已经给大家洗完澡、理完发,为的就是改变你们的形象”。然而外在形象的改变是否意味着小贵等人就能见容于这个他们涉足不深的大城市呢?
  小贵进入洗浴中心拿快递这个情节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依经理吩咐,小贵进入洗浴中心找一位张先生拿快件,还来不及问个究竟,便被迷迷糊糊拉进去洗了个澡。小贵心无杂念,目的单纯,脑中所想只是来找一位张先生,然而最后却被打上“洗了澡不给钱”的罪名。此时,他是一位失语者,他的辩白——“又不是我要洗澡的,是你们拉着我洗的”全然不被理会。套用话语分析的理论来说,言说的权力与意义的走向被“城里人”所控制,他的话语被剥夺了。王小帅用这种黑色幽默反映了农民工与城市的格格不入,体现出小贵的残酷青春。
  如果说从农村来的小贵在进入繁华大都市的那一刻,便意味着被丢入一张成人世界编织的权力之网,那么城市居民小坚早已不自觉地融入其中。受欺之后,小坚以“拍砖”给予反击,而反击之后却遭到了对方更为残酷的施暴。虽然在《十七岁的单车》中,我们看到了少年们的友情,比如小坚和他的几个“死党”。但是构建他们友情的,往往是以一种通过损害他人(如小贵)权益而彰显出的哥们儿义气。对权力的渴望已在这些少年们的心灵土壤中悄然生长。影片中还有一个值得分析的人物——潇潇,潇潇的依恋依据权力的转移而转移,在与小坚闹过矛盾之后,她毅然选择了车技高超的大欢。
  在权力之网的笼罩之下,面对无处安放的残酷青春,逐渐踏入成人社会的他们感到彷徨无奈,一种身份认同的焦虑感也油然而生。
  二、身份认同的焦虑
  在哲学上,“认同”是指同一性,在社会学中,“认同”是指人的思想观念的一致性。人的认同可以分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部分,标题中所提及的身份认同偏向于自我认同。笔者认为,身份认同是对自己所获得的身份或角色的自我定位,它与人的价值选择、精神追求密切联系。在《十七岁的单车》中,到底是什么赋予了小贵和小坚一种身份认同?其实说到底,就是一辆银色变速山地车。这似乎有些滑稽,但王小帅正是用这种极端的处理方法,带给观众更深刻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