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文艺对和谐社会的推动力量(一)

[摘要]文章以当代广西的文学艺术作品为例,生动具体地论述了文艺对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审美的导向、心理的疏导、负面的警示、形象的感召、生态的建构等方面。
  [关键词]文艺;和谐社会;推动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这也就是说,“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中国的重要条件之一。中国文化部部长也认为,要构建和谐社会,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文化是灵魂。笔者认为,要“建设和谐文化”,这是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备受关注并将大有作为的大好时机。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文学艺术特征都是“以和为贵”的,对内讲“和气生财”,对外讲“和平友好”。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华文化传统。广西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广西社会学专家的研究,“和气、合作和善良,也是广西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这种“和气”的广西文化也与文艺作品的带动和营造密切相关。解放以后,尤其是近10年来,广西的一些优秀文艺作品就承载着广西的和谐文化精神,向着海内外传播。区内一些优秀作家创作的一些优秀作品,像东西《没有语言的生活》和《后悔录》、鬼子《被雨淋湿的河》和《上午打瞌睡的女孩子》、映川的《不能掉头》等等,都是在中国文坛上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大型歌舞壮剧《妈勒访天边》、壮剧《大儒还乡》、桂林的大型实景剧“印象刘三姐”等文艺作品也不同凡响。“广西文化舟”在首都北京集中展示了广西的优秀文化,获得了如潮好评。这些优秀文化产品在思想观念、审美境界、文学水准、艺术造诣上所达到的高度,在广西乃至全国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文学艺术是文化的集中反映,在文艺所营构的和谐的审美文化熏染下,人们的审美素质与合作精神就逐渐提升,“润物细无声”地促进着广西各民族的团结以及和谐亲善的状态。广西解放以来,尤其是近10多年来广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是跟广西的“文化软实力”的推动分不开的。
  具体说来,以当代广西的文学艺术为例,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主要部分,文学艺术对繁荣和谐文化、对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审美的导向、心理的疏导、负面的警示、形象的感召、生态的建构等方面。
  
  (一)和谐审美观的导向作用
  历史地看,一种先进的文化,离不开优秀文学艺术对审美的积极引导。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坚持用和谐的文艺观和审美观来影响社会,重点是教化青少年。
  以广西文学艺术为例,在国内外展演引起如潮好评的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围绕劳动与爱情两大主题,表现了广西各族人民朴素的生活观念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企盼,给人以和谐幸福的地域文化感。《八桂大歌》就是广西各族人民和谐幸福生活在舞台上的真实而艺术的再现。该剧《劳动篇》中的《击鼓挖地》《祈雨》《插秧、耘田》和《收割、晒禾》《挑谷》等节目,使人们从中感受到八桂儿女的勤劳勇敢、热爱生活、安居乐业和丰收的喜悦。《爱情篇》中的《天地有爱》《十画想郎》《网住两条鱼》《瑶家妹子要出嫁》和《婚典》等十余首歌舞节目,更是生动地谱写了八桂儿女相知、相思、相亲、相爱、如梦如幻的爱情篇章,以载歌载舞、诗情画意的场景,尽情演绎和礼赞了八桂大地上壮、苗、瑶、侗、京等各族人民的和谐生态的“前世今生”。正如一些著名的评论家所说,“广西歌舞《八桂大歌》……围绕劳动与爱情两大主题,表现各族人民朴素的生活观念和对美好幸福的向往与企盼,给人以强烈的地域文化感”。这虽然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但也真实地体现了“广西歌海”的民族团结的现实。这表明广西人民创造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歌舞文化是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他们如歌似画的、和谐幸福的生活令人向往,也引导着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创造像这样和谐幸福的“人间天堂”——类似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愿景。
  优秀的文艺作品以和谐的审美观培育民众的共同理想,在动员群众、凝聚人心,为共创和谐社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又如广西风情壮剧《歌王》是一部反映古代广西各民族和谐共处题材的作品,戏剧以轻松、独特的表现手法,历史地再现了中华民族交流、交融的过程,将古代的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化干戈为“绣球”。古代南征的中原汉族大元帅韩歧虽然有十万雄兵,却在动情的山歌感召下放下刀枪融入岭南歌海之中。“为山歌所败”的韩歧,在驻守岭南的日子里,学会了开田垦荒。还替百姓疏通河道。与骆越人相处,他深感骆越人心纯如清泉,不仅学会了山歌,还得到了骆越姑娘的爱情,得到了骆越百姓的拥戴。当然,中原大军也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先进的文化,最后实现了南北民族的大融合大团结。正是基于这一点,该剧所选取的题材准确地把握了历史的脉搏,用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演绎了一出符合历史本质真实、符合历史精神而又妙趣横生的风情诗剧。历史的长河正是这样,文明战胜暴力,和平消弭战争。两千年前的壮族先民所创造的山歌文化,就引领和推动着广西各民族相互团结、和谐发展的历史,一直到现在,广西社会长期的和谐稳定都是有口皆碑的。
  再如广西作家潘琦,就自觉地在作品中弘扬和谐文化。他的散文和歌词创作都有相当成就,其诗歌《三月三,九月九》曾获全国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歌词写道:
  三月三,九月九
  歌儿挽着彩云走。
  三月唱播种。
  九月唱丰收,
  牧歌满山飘,
  渔歌浪中游,
  为什么家乡这样美?
  只因那各族兄弟手挽手!
  三月三。九月九
  歌儿挽着日月走。
  三月唱希望,
  九月唱成熟,
  歌中有故事,
  歌中有追求,
  为什么祖国这样美?
  五十六个兄弟民族手挽手!
  词作生动形象而寓意深刻地概写了小平同志那春天的“故事”和全国人民奔小康的“追求”,又写出了“三月三”这个壮乡儿女特有的民族地域节日,并用“手挽手”的“民族团结”形象,回答了“为什么祖国这样美”的设问。歌曲中民族团结“手挽手”的和谐意象似一群雕塑一样耸立在人们的心目中。这首歌已经传遍了广西城乡,笔者常常在展练的公园中看见成群结队的大伯大妈载歌载舞地传唱这首歌曲。这说明作者是深谙艺术创作之道的,并且自觉地以和谐的审美情感打动人,以美妙的歌唱艺术感染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二)心理的疏导作用
  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者关系中,自身的身心和谐往往处于首要的位置。人在困顿中非常需要心理疏导,文学上也叫审美超越。人和动物都需要物质的满足,但是人有时更需要精神的“审美超越”,这就是人与动物的重大区别。在某种时刻,这种精神需求还十分强烈,它甚至成为生命的支撑。
  当代广西作家致力于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心理疏导工程。比如从彭匈的散文随笔集《向往和谐》的书名,就可以知道作家的努力方向了。这里的“和谐”,主要是追求人们身心的和谐。在这本随笔集后附的《我的随笔观》里,作家明确要求自己的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彭匈散文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诙谐幽默,他在《多一点幽默》一文中特别强调了用幽默作为和谐交往的润滑剂:“幽默是智慧的外衣,风度是知识的升华。在生活节奏紧张,人际关系纷繁的今天,我们由衷地呼唤:多一点幽默。”他的散文大多能够让读者在会心的微笑中获得某种心灵的净化、情感的洗涤、知识的满足。因此他的散文不仅获得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的“铜鼓奖”,而且以代表作《时髦青年吕布》获得“2000,年度中国最佳散文”之一的荣誉,该文还被多家刊物和选本转载。这说明追求身心和谐、有益智悦情作用的文艺作品是能够产生广泛影响的,从而推动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追求身心的和谐,要提到北部湾畔的女作家林宝,她的散文很注重心灵对世俗利益的超越。如她在《永远的蔚蓝》中,针对一些人有防城港新城的“征服者”心态,作者写道:
  我们是不是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及操作呢?让大海与土地、大海与城市、大海与人的关系相互融洽相互守望,让人类在一个充满物欲的世界里更多地保留清白和安宁,扎扎实实寻找一条天人合一共同发展之路,让理智、道德和良心都要牢守家园,心与大海永远是一片蔚蓝!
  在经济建设热火朝天的时刻,的确需要呼唤另一种“生态平衡”,需要这种坚守“清白和安宁”的心态,需要提防环境污染、提防急功近利的豆腐渣工程。呼唤像大海一样“永远蔚蓝”的心态,在人心躁动的今天,世间将少一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多一些坦荡的君子、和谐的人情。
  西方哲学家柏拉图说“人是精神的动物”,这说明跟满足于口腹之欲的动物不一样,精神活动对于人特别重要。尤其是在特殊的困境中,人除了基本的生存需要,还需要多么强烈的精神慰藉。请看女作家冯志奇的散文《音乐的魅力》:
  那是“文化大革命”年代。那年,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两百来名刚毕业的“臭老九”,被分配到桂西山区,在某农场劳动锻炼……
  除夕那天……当《思乡曲》奏起时,既没有谁来制止,也没有说来提醒,倒是在演奏者周围引来越来越多的听众……乐曲带有浓郁的思乡情绪,此时在他乡,在年关,在这空旷寂静的夜,这思绪最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乐曲便成了我们惟一的寄托!
  ……这一声声召唤。将占据我们心中的那一份孤独、寂寞和乡愁,抹擦得干干净净!
  可以设想,“在他乡,在年关,在这空旷寂静的夜”,在这个偏僻的山沟,在本来应该与亲人联欢的除夕之夜,如果没有这一场自发的“音乐会”的疏导和缓解,这一群知识青年恐怕被压抑成精神分裂症了。如今多少人患精神疾病,甚至衣食富足、前途无量的人也坠楼自杀的新闻不绝于耳,这足以说明人们的精神健康出现了深刻的危机。人类渴望心灵的自由有时胜过万千财产,这就是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吧。这也说明文学艺术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不容忽视的“灵魂拯救工程”。
  从彭匈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凭天上云卷云舒”那淡定从容的散文境界,到林宝《永远的蔚蓝》那气定神闲的心曲和冯志奇那艺术拯救灵魂的作品等等,它们对树立人们的审美境界,对人们良好品格的养成,都将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当代广西文学注重陶冶人格和心理疏导,努力促进人们身与心的和谐,让和谐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