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各地质检复习必修一专题汇编与解析

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0分)
1.(2011年5月莆田市质检19题)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
2.(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18题)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③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写入宪法 ④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2011年1月三明市期末质检13题)周恩来总理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主要是讲中国共产党跟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党派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任何政党或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由客观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材料中“客观的历史发展”是指( )
A.新民主主义革命 B.新中国的成立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改革开放
4.(2011年5月南平市质检18题)1949年新政协后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6位副主席,党外人士3人;委员56人中,党外人士27人。这体现新政府的特点是
A.多党合作、民主协商 B.人民代表制度
C.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 D.党外人士参政议政
5.(2011年3月莆田市质检14题)在政治对话和论述中加入诗词,这是中国一个从政的传统。以下这些诗词恰如其分地描述了20世纪下半期某次会谈进展的情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次会谈是( )
A.1937年国共谈判 B.1945年重庆谈判
C.1949年北平和谈 D.中英香港问题谈判
6.(2011年1月三明市期末质检16题)“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其思想精髓是( )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团结一致 D.祖国统一
7.(2011年3月莆田市质检13题)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依法治国的方略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8.(2011年3月莆田市质检17题)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下表中关于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名 称《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颁布时间1787年颁布1870年颁布1954年颁布
制定机构国会制定国民议会制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特 点体现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议会至上的原则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评 价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A.颁布时间 B.制定机构 C.特 点 D.评 价
9.(2011年1月三明市期末质检12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目标得以实现的是( )
①统一中国 ②建立民主共和国 ③实现了民族独立 ④铲除私有财产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0分)
10.(2011年1月厦门市质检25题)(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第五表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七表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
第九表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责、勤、宾等),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注: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一等。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
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孔中山全集》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差异。(4分)
(2)材料三中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分析其法治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的原因。(5分)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落实的?20世纪末中国“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什么?(4分)

2011年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专题4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A 4.A 5.D
解析:抓住题干的时间“20世纪下半期”。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是20世纪80年代,故D正确。

6.B 7.C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8.C
解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时间是1875年,故A错误;《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制宪会议制定,故B不正确;《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故D不正确。

9.C
二、非选择题
10.(1)差异:《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侧重民法):注重法律公平。(2分)
唐律注重伦理(或:“以礼入法”):赋予贵族、官僚一定的法律特权: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2)表现: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2分)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传统思想影响根深蒂固。(3分,若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制约”给2分)
(3)落实:以《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人大代表,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3分)目标: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