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课时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2012届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课时练:
第15讲氨和铵盐
一、单项选择题
1.(2010年海淀区期末)氮元素在地球上含量丰富,氮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下列叙述与氮元素的循环无关的是(  )
A.工业合成氨的过程是固氮的过程
B.自然界中,氨是动物体特别是蛋白质腐败后的产物
C.为防止粮食、罐头、水果等食品腐烂,常用氮气做保护气
D.电闪雷鸣的雨天,N2与O2会发生反应并最终转化为硝酸盐被植物吸收
解析:本题考查氮气的性质及氮的固定。氮的固定是指游离态的氮元素转化为化合态的氮元素的过程;蛋白质腐败后可产生氮气;由于N2很不活泼,故可作为保护气,不参与化学反应,也无循环可言。
答案:C
2.(2011年沈阳模拟)如图利用培养皿探究氨气的性质。实验时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立即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下表中对实验现象所做的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实验现象解释
A浓盐酸附近产生白烟NH3与浓盐酸反应生成了NH4Cl固体
B浓硫酸附近无明显现象NH3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
C氯化物溶液变浑浊该溶液一定是AlCl3溶液
D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NH3是一种可溶性碱
解析:因浓H2SO4不挥发,与NH3反应时看不到白烟,并非不反应,B项错;C项也可能是MgCl2溶液;NH3本身不能电离出OH-,因此NH3不是碱,NH3•H2O才是碱。
答案:A
3.通常情况下,下列各组物质能够共存且能用碱石灰或浓硫酸来干燥的气体是(  )
A.NH3、N2、H2      B.HCl、NH3、CO2
C.H2、O2、N2 D.SO2、H2S、O2
解析:HCl与NH3、SO2与H2S不能共存,排除B、D;NH3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排除A,只有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已知24%的氨水的密度为0.91 g/mL,12%的氨水的密度为0.95 g/mL。现将100 g 24%的氨水与100 g水混合,下列对所得溶液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00 g
B.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2%
C.所得溶液的体积大于原两种溶液的体积之和
D.所得溶液的体积小于原两种溶液的体积之和
解析:m(aq)=100 g+100 g=200 g,混合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w=24%×100 g100 g+100 g=12%,V(aq)=200 g/0.95 g•mL-1=210.5 mL,V1+V2=100 mL+100 g/0.91 g•mL-1=209.9 mL<210.5 mL。
答案:D
5.(2011年赣州十县联考)相同状况下,在容积相同的三个烧瓶内,分别充满干燥的NH3、HCl、NO2气体。然后分别做喷泉实验,实验结束后,烧瓶内3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A.3∶3∶2 B.1∶1∶1
C.2∶2∶3 D.无法比较
解析:本题考查喷泉实验的有关计算。设烧瓶的体积为V,此条件下的摩尔体积为Vm,氨气、氯化氢极易溶于水,烧瓶全部充满,所得溶液的浓度均为1/Vm;二氧化氮与水接触并反应后生成Vm/3的一氧化氮和2Vm/3的硝酸,溶液体积为2Vm/3,所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也为1/Vm。
答案:B
6.某工厂用CaSO4、NH3、H2O、CO2制备(NH4)2SO4,其工艺流程如下:

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直接蒸干滤液得到纯净的(NH4)2SO4
B.生成1 mol(NH4)2SO4至少消耗2 mol NH3
C.CO2可被循环使用
D.往甲中通CO2有利于(NH4)2SO4生成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与分离。(NH4)2SO4是强酸弱碱盐,直接蒸干则会因水解而得不到(NH4)2SO4,A项错误;根据原子守恒,生成1 mol (NH4)2SO4至少消耗2 mol NH3,B项正确;CaCO3煅烧后可生成CO2,此反应中的CO2可循环使用,C项正确;甲中通入CO2,使Ca2+转化为CaCO3,有利于(NH4)2SO4生成,D项正确。
答案:A
7.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的SO2气体:
2ClO-+SO2+H2O===SO2-3+2HClO
B.氨水中通入少量SO2:
NH3•H2O+SO2===NH+4+HSO-3
C.向Ca(HCO3)2溶液中滴加过量NaOH溶液:
Ca2++2HCO-3+2OH-===CaCO3↓+CO2-3+2H2O
D.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H4HCO3与Ba(OH)2溶液混合后加热:
NH+4+OH-=====△NH3↑+H2O
解析:A项应为:ClO-+SO2+H2O===Cl-+SO2-4+2H+;
B项应为:2NH3•H2O+SO2===2NH+4+SO2-3+H2O;
C项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
D项应为:NH+4+HCO-3+Ba2++2OH-=====△BaCO3↓+NH3↑+2H2O。
答案:C
8.在汽车尾气净化装置里,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作用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O2是该过程的中间产物
B.NO和O2必须在催化剂表面才能反应
C.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成分包括CO和NO
D.催化转化总反应为:2NO+O2+4CO=====催化剂4CO2+N2
解析:根据图示,汽车排放的有毒气体是NO、CO,NO跟空气接触转变为NO2,经过催化剂最终转化为无毒气体CO2和N2,所以反应物中没有NO2,生成物中也没有,NO2是中间产物,选项A、C、D正确;NO和O2反应不需要催化剂,一接触就会反应,所以不需要在催化剂表面进行。选项B不正确。
答案:B
二、双项选择题
9.(2011年西安模拟)相同质量的铜片分别与体积相同且过量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二者比较相等的是(  )
A.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总数
B.铜片消耗完所需时间
C.反应后溶液中铜离子浓度
D.反应生成气体的体积(同温、同压)
解析: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均被氧化为Cu2+,铜片质量相同时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总数相同,①对;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与铜反应的速率快,②错;浓、稀硝酸足量且体积相同,相同质量的铜片全部参与反应,因此反应后溶液中Cu2+浓度相同,③对;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对浓HNO3:Cu~2NO2,对于稀HNO3:3Cu~2NO,故④错。
答案:AC
10.气体X可能由NH3、Cl2、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浅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溶液,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则有关气体X的成分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
B.一定不含CO2
C.一定不含NH3、Cl2
D.可能含有Cl2、CO2
解析:X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淡黄色沉淀,则一定有HBr,而NH3和Cl2与HBr不共存,所以一定没有NH3和Cl2,HBr溶于水是强酸,CaCO3能溶于酸中,所以不能确定CO2是否存在。
答案:AC
三、非选择题

11.如图所示,A、B、C、D、E五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
请完成下列问题:
(1)若A通常状态下为固态单质,则分别为(写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
D________。
E→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若A通常状态下为气态单质,则分别为(写化学式):
A________,D________。
B→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答案:(1)S H2S SO3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2)N2 NO2 4NH3+5O2 4NO+6H2O
12.下图中每一方格表示有关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其中A、C为无色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M可以是________或________,C是________,
F是________。
(2)淡黄色粉末的电子式是______。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4)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5)G?→A+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解析:由M的三个反应关系和A、C为无色气体可知M可能为(NH4)2CO3或NH4HCO3,也可能为(NH4)2SO3或NH4HSO3;由A→D和G(HNO3)+木炭→A,可知A为CO2,则M一定是(NH4)2CO3或NH4HCO3而不是(NH4)2SO3或NH4HSO3,由此可推知有关物质分别是:A为CO2,B为H2O,C为NH3,D为O2,E为NO,F为NO2,G为HNO3,M为(NH4)2CO3或NH4HCO3,淡黄色粉末为Na2O2,按要求写出有关的化学式和反应方程式即可。
答案:(1)(NH4)2CO3 NH4HCO3 NH3 NO2

(3)2CO2+2Na2O2===2Na2CO3+O2
(4)3Cu+8H++2NO-3=====△3Cu2++2NO↑+4H2O
(5)4HNO3(浓)+C=====△4NO2↑+CO2↑+2H2O
13.(探究创新)某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快速制取氨气并验证氨气的某些性质,同时收集少量纯净的氮气,请回答:

(1)写出用生石灰和浓氨水反应制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放出NH3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加热的硬质玻璃试管内黑色氧化铜粉末变为红色,盛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内出现蓝色,并且在最后的出气导管处收集到纯净、干燥的氮气。根据这些现象,写出在硬质玻璃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反应说明氨气具有________(填编号)。
A.碱性 B.还原性
C.氧化性 D.不稳定性
(3)洗气瓶中盛浓硫酸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
(4)在最后的出气的导管口收集干燥、纯净的氮气,收集方法是________(填编号)。
A.排空气法    B.排水法    C.用气囊收集
(5)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E中的碱石灰能否换成CaCl2?________。
答案:(1)NH3•H2O+CaO===Ca(OH)2+NH3↑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使溶液温度升高,促进NH3•H2O受热分解生成NH3,又由于温度升高NH3的溶解度减小,使NH3从水中逸出
(2)3CuO+2NH3=====△3Cu+3H2O+N2 B
(3)吸收氨气,防止空气污染
(4)C
(5)吸收NH3中的水蒸气,避免影响后续实验 验证反应生成了水 不能
14.硫酸铵是一种常用的氮肥。下表所示是硫酸铵化肥品质的主要指标:

注:可见机械杂质是指肉眼看得见的油泥、泥沙、灰尘、铁锈、金属屑、纤维等杂质。
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本地农业生产服务,对某农用品商店出售的一等品硫酸铵化肥的品质进行了探究。


[观察外观]该硫酸铵化肥中无可见机械杂质。
[实验探究]按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烧瓶内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烧杯中盛放的试剂最后是________(填“浓硫酸”、“稀硫酸”或“水”)。
(2)实验过程中,需往烧瓶中加入足量浓氢氧化钠溶液并充分加热的原因是_____。
[交流讨论]甲同学:根据此实验测得的数据,计算硫酸铵化肥中的含氮量可能偏高,因为实验装置中存在的一个明显缺陷是________。
乙同学:实验装置中还存在的另一个明显缺陷是___________。
经过大家充分讨论一致认为:针对甲、乙两位同学指出的实验装置中存在的明显缺陷,需改进实验装置,重新进行实验。
[探究结论]称取13.5 g硫酸铵化肥样品,用改进后的实验装置重新进行实验,测得实验前后B装置增重3.40 g。该化肥________(填“是”或“不是”)一等品。
解析:(1)本题实质考查的是氨的制取实验,烧瓶内发生的是浓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铵化肥样品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4+OH-=====△NH3↑+H2O,烧杯是用于吸收氨气的,要使氨气被充分吸收,最好选择稀硫酸;用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造成误差;用水吸收,生成的氨水易分解,也会造成误差;(2)加入足量浓氢氧化钠溶液并充分加热是为了使硫酸铵充分反应,完全转化为NH3;(3)“计算硫酸铵化肥中的含氮量可能偏高”是由于生成的NH3中含有大量水蒸气,故A、B装置间缺少一个干燥装置;整个反应装置中残留有大量氨气,故还缺少排尽反应装置中残留氨气的装置;B装置增重3.40 g,故氨气的物质的量为0.2 mol,硫酸铵中氮的含量=0.2×1413.5×100%≈20.7%<21.0%,故不是一等品。
答案:(1)NH+4+OH-=====△NH3↑+H2O 稀硫酸 (2)使硫酸铵充分反应,完全转化为NH3
[交流讨论]A、B装置间缺少一个干燥装置 缺少排尽反应装置中残留氨气的装置
[探究结论]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