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从本课开始 ,教材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了地球,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及其关系。因此,本节课是地球运动的开篇内容。只有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才能了解其运动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意义。由此可见,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特别是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1. 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一内容中,讲授的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均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说明了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的特点。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一个“比”字。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更侧重说明地球运动的综合效应,为后面讲述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这部分内容通过讲述黄赤交角而引出太阳直射点二分二至日时在地球表面的有规律的运动,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自转和公转的关系。这部分内容突出了一个“变”字。

教学设计思路

1. 教学设计思想的理论论据

以布鲁纳、林格伦、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彻底改变“先生讲,学生自学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达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科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兴奋状态,强化学习效果。

2.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了解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的区别,建立正确的概念;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理解恒星年与回归年的区别与联系。

(2) 能力培养目标

能建立地球自转、公转、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空间模式;解释地球处于远日点和近日点的不同速度,用公转速度解释冬夏半年的长短;正确判断二分二至;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 思想教育目标

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志趣,用科学知识批判伪科学、反科学的观点。

(4) 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因归运动。

3. 教学方法

(1)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目标,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学中,教师设计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讨论、纠错、补充,完成比较表。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各小组提出,并且互相解决,对于学生难以解决的疑问,教师给予点拨。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高一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要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砚,变不可视为可视,以得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知识,这样,能更好地落实学生自学,体现学生学习的全体性、主体性和主动。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总是以“发现法”巩固所学知识。

(3)本课内容较多,较抽象,教学中采取两种手段检测所学,落空能力培养目标。一是提出要求,让学生按要求演示所学知识;二是通过课堂练习和课本作业达到此目的。在检测中,教师得到信息反馈,实现教学相长。

(4)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法指导,体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有效教学原则,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5)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采用课件播放、指导自学、教师讲述、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体现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

(6)本节课的思想教育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体现,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渗透思想教育,不提倡口头说教。

4.教学手段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地球仪、自制挂图、自制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前奏] 同学们,还记得一首童年的儿歌吧?“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从这首歌中,我们了解到地球在不停地运动。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地球的基本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

(板书:1.4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讲述正文]

[设计自学] 在初中地理课本上,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本节课上,我们着重学习这部分内容。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填出表内空缺部分的内容。

(板书:略)

(用投影仪投影教师设计的表格)

请四个小组完成图表,请其他小组评比哪个小组填的完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