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猫洞》教案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9l一94页。《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作者从流传的故事中挖掘了新的道理,其思路灵活,令人耳目一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论证方法。 .
2.学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
3.学习本文作者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联想。
4.学会多方面搜集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本文中的故事,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用发散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其中的道理,同时展开小组讨论,看那个小组的说法更独特、更有新意。
2.通过一些思维训练来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习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仅仅从自身的角度而且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学习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方法。
2.尊重客观实际,全面考虑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积极培养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理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学会尊重客观,全面考虑,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中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
4: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和理念。
◆难点
1.学习多角度、全方位、辩证的思维方式。
2.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学突破
1.结合文中的例子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道理;可以采用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丰富课堂的气氛,开发学生的思路。
2.学习本文论证层层推进,及结构严谨、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的行文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让学生分组进行课文预习,搜集牛顿、晏婴的有关资料,以便介绍给其他的同学;搜集一些现实生活中辩证的多角度思维的例子以丰富课堂的内容。
2.搜集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以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的思路。
◆学生准备
分组进行课文预习,并思考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道理。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通过介绍牛顿,导入新课。 1.配合教师,进入新课学习。2.用讲故事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2.开动脑筋,积极思考。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注意引导。 3.积极展开讨论,学习思考问题的方
法。4.总结归纳,提高认识。 4.比较思维方式的不同。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巩固所
学的议论文及议论文的特点,了解学
生掌握的情况。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然后,从介
绍大科学家牛顿人手,导人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向学生介绍现代着
名学者金克木。然后,用讲故事的方
法,向学生们讲述关于牛顿给两只猫
在门上开两个洞的故事,并启发学生
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品读本文,细
细体会。

1.回忆以前所学的议论文的知识,回答教
师的提问。
2.交流自己了解的牛顿,如有的说,“牛顿
发现了万有引力”。
3.自由展开讨论,积极进行思考,说出自
己对这个故事真假的认识以及这个故
事说明了什么。比如说:“牛顿想法不
灵活,开一个洞就可以了,不然我们是
不是也要给不同高矮的人都开不同的
门吗?”。
4.在品读的过程中体会本文的写作目的。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结合课文,说明本文作者对牛顿的看
法,指出牛顿“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

1.根据教师的讲解,认识到牛顿不是思维
不灵活,牛顿不是从人的一面观,考虑

事情全面”的思维方式,并与学生的
看法进行对比。
2.转人中国有关门洞的名人故事。可
以先介绍一下晏子的机智多谋,提出
问题:晏子是如何挫败楚国人的?引
导学生比较楚人和晏子的思维方式
和出发点。
3.讲解:作者转人对中国历来的楚国式
的行为方式的批判。请学生思考什
么是楚国式,什么是齐国式,并结合
他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评述。
4.作者以中国最古的大学“泮宫”为例
具体说明了中国历来是楚国式;同时
又举了“北大‘状元桥’上走的人不仅
限于状元,人人都可进”的例子。请
思考作者想说明什么。

考虑,而是从猫的一面进行考虑。之
所以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思维的角度
不同。
2.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楚人认为门以人
为准,晏子认为门以国为准,这是从两
个不同的坐标出发看人和门的关系。
3.思考并回答:“楚国式”是指门以人为准
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齐国式”是指门以
国为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生活中有
很多例子,学生应结合起来进行评述。
4.进行讨论,进行发散思维,畅所欲言。
回答:中国历来的“楚国式”有了改变,
人们不仅是看重“物”了,而是更看重
“人”了。

三、组织讨论,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得到里面
有什么道理”可以说是本文的落脚点,
也表达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应在流
传的故事中挖掘新的道理。请学生结
合自己知道的故事,看看是否真的理解
了故事中的道理。

分组展开讨论,把自己熟知的故事
讲给大家听,让大家思考其中的道理,并
比较大家的理解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不同。

本节总结
《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本文看似拉拉杂杂,东扯西扯,但是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给人启迪,发人深思,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作者的观点。通过本文,学生应学习作者开阔的思路和质朴的语言以及作者表现的强烈的人文色彩和精神理念。
板书设计
大小猫洞牛顿的故事晏子的故事古代的“泮宫”北大的“状元桥”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结合智力训练,培养学生多层次的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反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