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名狼藉

词典名字:

声名狼藉

词典发音: shēng míng láng jí

结构:主谓式
感情:贬义
字数:四字
年代:古代
热度:常用
解释: 声名狼藉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蒙恬列传》:“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唐 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例子: 因汪太史平日声名狼藉,最不见重于官场,日前新督帅参劾劣绅十七名,实以汪某居首。(清 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十三回)
正音:“藉”,不能读作“jiè”。
辨形: “藉”,不能写作“籍”。
辨析:声名狼藉与“身败名裂”有别:声名狼藉侧重于形容名誉;“身败名裂”侧重于形容下场。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补语;含贬义。
感情:贬义
英语:have a bad name
俄语: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дурной славой
日语: 名声が地を掃 (はら)う
德语:berüchtigt(in schlechtem Ruf stehen)